桂枝
从今天开始更新《伤寒论》所涉及中药的小故事,以便与《伤寒论》的学习。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相传清代浙江有一户姓倪的富户,一天他的小妾生病,名医金慎之诊察之后,认为病人所患为伤寒。于是用了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桂枝汤”,由于病人体质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5分(约1.5克)。病家拿了药方到一家名叫“三益堂”的药店抓药,谁知药店柜上新来了一个伙计,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5钱(约15克)。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药后,次日就一命归西了。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三益堂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1.风寒感冒 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汤(《伤寒论》);
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
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故可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异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
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水肿 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水肿的常用药。
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之蓄水证,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奔豚 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以助阳化气、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煎服,3~10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桂枝和肉桂虽是同根生,是来自同一“家族”的两种不同药材,但在中药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相互不可替代。肉桂可温中补阳,而桂枝则发汗解肌。声明: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往期推荐:
杠板归/一味草药治蛇盘疮
一味臭虫/不仅成了餐桌新宠,还能治血管瘤,阳痿,胃癌!
中草药:露蜂房
中草药:*芩
中草药:*精中草药:夏枯草
中草药:蒲公英中草药:薤白中草药:仙鹤草
中草药:杏仁
中草药:北苍术中草药:松花粉中草药:柴胡
中草药:砂仁位中草药:肉桂
中草药:苦瓜
中草药:斑蝥中草药:丹参中草药:广藿香
中草药:地龙
中草药:紫苏叶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