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SUMMER
IN
夏至,
最漫长的白昼将至,
北半球最长的白天。
六月的炙热,
叫嚣着诗与盛夏。
目光如炬,
忘川星辰。
午后的小憩,
是我爱夏天的理由。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夏
日长之至
至
日影短至
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1
暑热证
最近虽然是下雨天,看似气温不是夏天的最高温,但下雨或台风前,天气其实特别闷热。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且没有及时补充足够水分和电解质,自然极易中暑,因此一定要注意身体发出的提醒信号。
是指夏日阴雨连绵,天暑下迫,地湿蒸腾,湿热蕴结,缠绵相加所产生的症候。
身热、烦渴、头重如裹、恶心、呕吐、倦怠、身重、脘腹痞闷、小便不利、泄泻等
2
祛暑中成药
概
述
祛暑中成药大多辛香温燥,易伤阴津,故阴虚血燥者慎用。而去暑辟邪类中成药辛香走窜,含有*药物,故孕妇忌用,不宜过量、久服。为保证祛除暑邪的药效,临床以散剂、丸剂、片剂、颗粒剂及胶囊剂为祛暑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现代研究表明祛暑中成药具有解热、抑菌、抗炎等作用,部分祛暑中成药还具有改善胃肠功能、止吐止泻、保肝利胆、解痉、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西医学的暑季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中暑、晕动症等,临床上可结合辨证选用不同类型的祛暑中成药治疗。
滑石粉g甘草g
清暑利湿
暑湿、痱子。
1、暑湿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症见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少。
2、痱子暑湿之邪所致。症见周身刺痒。
调服或包煎服。1次6~9g,1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小便清长者慎用。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
本品具有抑菌、消炎、解热等作用
☆
六
一
散
藿
香
正
气
水
苍术g陈皮g姜厚朴g白芷g茯苓g大腹皮g生半夏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呕吐、泄泻、中暑
口服。1次5~10ml,1日2次,用时摇匀
风热感冒者慎用,孕妇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
【不良反应【据文献报道藿香正气水有药疹、紫癜、休克等过敏反应及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小儿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甘
露
消
*
丸
滑石g茵陈g石菖蒲g木通g射干80g豆蔻80g连翘80g*芩g川贝母g藿香80g薄荷80g
芳香化湿,清热解*
湿热蕴结所致湿热
口服。1次6~9g,1日2次
寒湿内阻者慎用,孕妇禁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六
合
定
中
丸
广藿香16g紫苏叶16g香薷16g木香36g檀香36g姜厚朴48g陈皮48g炒枳壳48g桔梗48g甘草48g茯苓48g木瓜48g炒白扁豆16g炒六神曲g炒山楂48g炒麦芽g炒稻芽g
祛暑除湿,和中消食
寒湿饮食停滞所致泄泻、食积、胃痛
口服。1次3~6g,1日2~3次
湿热泄泻、实热积滞胃痛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肠炎脱水严重者应配合适当补液。
保
济
丸
钩藤、菊花、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稻芽、薄荷、茯苓、广东神曲
解表、祛湿、和中
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口服。1次1.85~3.7g,1日3次
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
内容来源于:网络和教材
编辑:任妍秋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帮忙戳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