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由于许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等,加上气候、环境高温潮湿,造成很多人身体湿邪内郁,阳气虚弱。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中医师提到一个词——湿,有时说体内湿重,或湿气重;有时说脾湿、寒湿等。究竟什么是“湿”?湿有什么危害?该如何预防和祛除?
湿是“六邪”之一,所以又叫“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
内湿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如果身体虚弱,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身体内就有了湿气。
外湿
由于气候或环境潮湿,外来水湿会入侵人体使人发生疾病。
内湿的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容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致病,最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湿”的主要类型
湿寒
外感潮湿寒冷等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关节、筋骨疼痛或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等。
湿热
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出现:发热、头痛头重、身重,口苦,尿黄等。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风湿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临床常见为风痹、寒痹、湿痹。
人体“湿重”会怎样
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的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沉重:感受湿邪后,人们常感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
秽浊:湿邪致病后,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等。
黏滞:一方面指因感受湿邪而引起的病症通常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另一方面指病灶部位多潮湿不净,排出物黏滞,舌苔腻等。
此外,湿邪致病还多见于人体下部,如妇女白带增多、淋证、泄泻、痢疾等,水肿也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认清“湿”要除“湿”
《化湿的四种方法》
在大自然中,温度与湿度,是影响动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种动物或植物,转移到另一个气候条件不同的地方之后,就可能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生存。气候反差越大,生存概率越低。人体的内环境也是如此,湿气也是影响内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内的湿气有两种:阳虚则寒。阳虚有湿者,湿从寒化,名为寒湿,其症多见于舌淡苔白小便清,治当温阳化湿;阴虚则热。阴虚有湿者,湿从热化,名为湿热,其症多见于舌红苔黄小便黄,且尿骚味重,治当清热利湿。寒湿与湿热性质不同,治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薏米仁、赤小豆煮粥,是网上流传极广的祛湿气的食疗方,有的人服后有效,有的人服后效果不明显,甚至胃中嘈杂,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而言,薏米仁、赤小豆更适合于湿热,而不宜久用于寒湿体质。
其实,除了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外,化湿的方法还有多种,现分述如下:
1、健脾燥湿:脾主运化。饮食入胃,首先由胃将其消磨溶解,而后,由脾阳将其腐熟,并将水谷精微输送到人体其他脏腑器官进行更深层次的吸收利用。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低下,或者暴饮暴食,饮食超出了脾的运化能力,则水谷运化无力而水湿内滞,此谓之脾虚生湿,治当健脾燥湿,香砂六君丸为其代表方剂。
2、利水渗湿:江河之水,蒸腾上升,则化为云雾。水,凝聚而有形;湿,弥漫而无形。二者同出一源,互根互化。绝其水源,则湿气迹消,因此,利水亦可化湿。所用之药大多性质比较平和,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薏米、瞿麦、扁蓄、茵陈、玉米须、赤小豆等。八正散、三仁汤等即属此类治法。
3、芳香化湿:由于体质上寒热的不同以及湿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时,湿气表现得粘滞胶着,这时,用一般的利水渗湿药,效果不大理想,当用芳香化湿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扬、通透、发散,能破湿浊粘稠之性,故能取效。药用藿香、佩兰、苍术、砂仁、豆蔻、草果等。藿香正气丸、苍术平胃散等为其代表方剂。
4、祛风胜湿:梅雨季节,湿气潮润,衣物容易发霉,这时,如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将衣物放到通风处晾晒,则可消除湿气。风吹雾散,祛风之药,可以胜湿,情同此理。湿气弥散游走之时,当用祛风胜湿之法。羌活胜湿汤即属此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