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厚朴藿香佩兰 [复制链接]

1#

厚朴

第二味药,厚朴。是一个木兰科的乔木植物,用的树皮,树皮把它切成一小片的、一小片的,就是这样的药材。这是厚朴的叶的这种形状。用的是树皮作为药用。字的读音,标准的音,应该读厚朴[po],朴[po],厚朴[po],是个多音字,它用于姓,那么(读)朴[piao],比如说韩国、朝鲜啊比较多,当然很容易把它区别开来。另外它有个读音就是[pu]、朴[pu],朴素,所以在现在使用电脑简化字和繁体字转化,很容易把朴[po]转化成朴[pu]素的朴。其实(这)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读朴[po],比如说,另外还有一个读音,也可以读朴[po],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青面兽杨志手提一把朴刀,它又有一点区别。字的读音很多的,读音多。当然本身我读的就不标准,但是大家知道它特殊的读音,厚朴[po]。

(这)药它也是一个苦温燥湿药,它可以用于湿阻中焦,而且作用也比较强,那么更重要的厚朴的第一功效,应该是行气,对它本身功效比燥湿更加的重要。所以我们说厚朴的分类,最佳的分类,它应该放在行气药。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放在了化湿药,因为行气药本身品种比较多,化湿药的品种比较少。显得比较单薄,更主要的是厚朴和苍术,在平胃散这些方剂,经常是配伍在一起,它有一个协同关系,为了便于和苍术相比较,所以习惯上常常把放在了化湿药这一章里边,所以对于它的燥湿,用于湿阻中焦,它可以用,但是作为苍术的一种辅助,不很重要。至于它的行气,厚朴的行气,主要的部位是胃肠,甚至于包括了肺经,它都能表现出行气,这是作用的脏腑比较广泛,那么作用的效果,它主要是消胀的,消除气机阻滞引起的脘腹胀满,或者腹胀,脘腹或者小腹,腹胀,所以它主要行气消胀的。在我们要学的行气消胀药当中,厚朴可能都是作用最强的一个药,所以凡是胃肠气滞,出现了胀满,不管寒热虚实,也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几乎都可以使用。比如说寒邪凝滞,厚朴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可以再加比如说生姜、干姜这一类温中的药,(治)寒凝气滞的。那湿热阻滞,胃肠气滞胀满,可以与清热燥湿药,比如和*连,连朴汤、连朴饮,那么里面的厚朴,也是行气消胀的,但是是偏于湿热的,虚,那么和补脾的药。如果是饮食积滞,那么它可以和消食药配伍。大便秘结、大便不通,胃肠的气机,也不能调畅,那么可以和泻下通便的,比如说承气汤、大承气汤。所以它都是用来行气消胀的,都是针对腹胀,所以它是一个行气消胀的要药,我们书上的应用二,它主要用于胃肠气滞,那么在第二行,第一行到第二行,它主要在消除脘腹胀满,为行气消胀的要药,就是包括以后要学的行气消胀的药,厚朴的作用都相当好,所以是我们要注意的,不管寒热虚实什么原因(都用)。在当代有的胃肠作手术,手术了以后,胃胀、不通,那么为了促进胃肠的运动,消除胀满,最后到患者,比如说胃肠的手术了以后,如果说患者通畅了、放屁了,那么外科医生就放心了,所以过去有的在手术的时候,在(患者)本身的肠道里面加上一点厚朴的制剂,就容易达到效果,也是用它来消胀的。所以尽管它的现在的范围扩大得很多了,它的基本的作用,基本的目的是没有变的,所以这是它的第一功效,最主要的。另外平喘,那么是一个降肺气,也与它的行气燥湿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厚朴在临床上,用于气喘,或者说喘咳,有痰能用,没有痰也能用,关键,它有肺气壅滞,用它也有一点行气消胀的意思。胸中有一种胀闷、胀满,有痰、没有痰都可以。我们有的书上只是用于气喘而痰多者,对不对,对。厚朴它通过它的燥湿行气作用,有利于减少痰,因为痰本身就是脾湿生痰。那么它温燥脾湿,又能够通过行气,气行则痰可以蠲化,有利于祛痰,所以咳喘痰多的,可以用,没有痰的能不能用?照样用。张仲景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是气喘没有痰的。那半夏厚朴汤,就是有痰的,都能用,不局限在痰多,上面是厚朴的情况。

广藿香

第三个药,广藿香。最早的中药里面使用的药物,就叫藿香,在《名医别录》里面就有了,就叫藿香。藿的意思,一个就指的是豆叶,大豆的叶,称为藿。那么藿香的叶片,尤其是传统用的所谓的土藿香,比较粗糙,外形有一点像豆类的叶。另外藿也是比较低贱、比较卑贱,比较常见的。比如说过去我们说生活很困难,有的就是用藜藿苟充(来形容),姑且地用一些野菜、野草来充饥,在一些有灾荒的年,那么一般的民众,藜藿苟充。藜,也是一种野菜,藜科的,现在把它叫灰条(菜)的植物。有的吃了以后,引起日光性皮炎的,称为藜。藿,一般指的豆类的叶,那么藿香,传统认为在香药当中,它不但叶片像豆的叶,而且很贱的一个植物,所以命名与这样的因素有关。但是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那文献上记载有人把生长在南亚地区的一种唇形科的植物(进行)引种,首先引种在海南、广东,它适合于气候比较炎热、温暖的地方。那么这种藿香,它的叶片比较厚一些,芳香的气味也浓烈一些,相对于原来用的藿香,就把叫作广藿香。它主要产在广东这一类的地区,引种进来的,所以相对就把原来用的藿香,叫作土藿香了。同样的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药典》里面,把藿香和广藿香,也就是土藿香,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品种,它来源于两个植物。从理论上来讲,广藿香含的挥发油含量比较高一些,所以质量要好一些,所以品种就以它为正品。但是在药材当中,并不完全如此,为什么不完全如此?广藿香产在南方,如果北方地区要使用,长途的运输,现在尤其是我们铁道运输,过去说的野蛮的装卸,乱丢乱扔,藿香芳香油,它要发挥芳香化湿,主要是叶片,那么叶片干了以后,经过反复的野蛮的运输,到了北方地区,我就见到比如我们四川地区用的很多广藿香,几乎叶片所剩无几,没有什么叶了,剩下来的就是茎,就是藿香梗。那么这样的(药材),应该说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地方,当地就有土藿香,新鲜的,随时采,随时用,那么它的叶片没有任何的损耗,尽管它含的挥发油,可能相对来说不如广藿香那么高,但是它叶片没有丢失、没有耗散,实际它的质量和只有梗的广藿香(比),可能它质量并不差。所以在用的时候,根据药材的情况,土藿香,就一般的所谓的藿香,完全可以使用,这是传统用的一个品种。这是关于藿香和土藿香的问题,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那么藿香,作为一个芳香的化湿药,它应用是最为广泛,治疗湿阻中焦,应用最为广泛。为什么应用最为广泛?就是它药性微温。就是前人说的它很温煦,不燥烈。在这方面,它不管偏寒、偏热的,它都是非常适合。所以前人对这味药在芳香化湿药当中,评价是比较高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就说它温不热,燥不烈,微温而不热,辛燥而不燥烈,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湿阻中焦,有的是偏寒的,但是常常有偏湿热的,它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它的温燥性又不强,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湿热证),应用非常广泛,所以也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寒热虚实的临床表现作相应的配伍,那么就作这样一段简单的了解。第二个功效,解表,也是发散风寒,可以用于风寒感冒。那么藿香的解表的力量不强,所以一般的风寒感冒,都是(在)我们前面学过的解表药当中去选择,选藿香的不多。那么把它的前面的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外有风寒、内有湿浊。它表里同治,这一点就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香薷。但是香薷,解表的作用优于化湿作用。而藿香化湿作用优于解表作用。这两个药,这两个功效互有长短,所以在感冒,表证比较重的情况下,用香薷的比较多。如果湿浊中阻比较重,而外感又不很重的,那么用藿香。把这两个功效加起来,综合利用的,最有名的就是《和剂局方》里面的藿香正气散,所以现在市场上什么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液,很多种类似的产品,是个广大群众欢迎的一个产品。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外感风寒,内伤湿浊,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暑热天。但是我们有的书上,就把藿香的第二个功效,叫作解暑,不准确,应该是它的解表作用和化湿作用,在暑湿证当中的一个综合利用,它的基本功效不是解暑,而是解表。所以我们没有说它解暑。如果见到了说藿香解暑,那么要正确地理解,是它的解表和化湿的功效对于暑湿证的一种特殊应用。另外藿香也有一定的止呕作用,但是联系到第一功效,它最适合的是湿浊中阻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其它原因的,它不那么常用,所以也与它的化湿是有关的,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功效。我们书上还简单谈到了藿香叶和藿香梗的,一般的作用都是藿香叶要强一些,藿香梗作用非常平淡,那么用的时候可能就少一些,只是一些轻症在使用它。

佩兰

藿香下面的一个药,佩兰。佩兰是这一章的比较次要的药,但对于临床医生,尤其是要研究本草文献,对它的名称要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最早的药(名),就是一个字,就叫兰。所以在早期的,先秦时期的这些著作里面,如果只有一个字的兰,指的就是佩兰。因为当时的妇女喜欢把叶或者它的花,佩在胸前,一个是用它来对一些病有预防的作用,同时也是芳香的,也是一种香气,(或)作为一种装饰,多方面的意义。在屈原的《离骚》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纫秋兰兮以为佩”,纫秋兰,秋兰指的就是佩兰。纫,缝纫的纫,现在好像我们用一个针线把它别在、或者把它固定在我们衣服的胸部的,纫秋兰兮以为佩,佩戴在胸前,就是《离骚》里面的一句话,所以,在当时就对药物认识就非常深入了,妇女常常把它佩戴在胸前,所以就有了佩兰的名称,就这样来的。另外稍晚的一点本草,比如说在唐宋时候,因为它是一个草本植物,就把它叫作兰草,在唐宋时期的一些本草的兰草,就是这里的佩兰。现在我们的兰草就是一个兰科的观赏植物,比如说什么春兰、夏兰、秋兰,有的还很名贵,有的一株都能买很高的价,兰草。但是唐宋本草的兰草,不是现在我们见的观赏植物兰草,但是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里面,就把现在我们观赏的兰草,误认为是(本草)书里面兰草,也犯了毛病。所以我们后世的人对它进行批评,寇氏衍义的舛谬,兰花为兰草,那么我们书的总论部分,谈到了,但是我们出了一个毛病,说《本草纲目》说的,其实它不是李时珍的原话,那是李时珍的儿子,给皇帝进书的时候,是《进本草纲目疏》里面谈到的,当然也可以说是江西版的《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应该说是李时珍说,但我们书上说的是《本草纲目》说,原则上没有错,但是要分清人的话是李时珍的儿子,在李时珍去世以后,向皇帝进《本草纲目》书的时候,他写了一段文章,那里面用出现的一句话。所以我们现在把名称要搞清楚,佩兰,古代单称兰,也曾经叫过兰草,就是一个菊科的植物,多年生的,很香的。

那这药,应该说总体说,和藿香非常相似,而且经常配伍在一起使用,那么它化湿,也可以用于湿阻中焦,解表也可以治疗外感,对于外有表证,里有湿浊的,也可以使用。那么佩兰我们没有写止呕,能不能止呕,对湿浊中阻的呕吐,也有一点缓解作用,只不过它比较弱,把它淡化了。如果佩兰的功效,你写的和藿香完全一样,六个字,没有错的,它是非常相似的,常常也用于湿阻中焦的呕吐,只是说它这些作用都比藿香要微弱一些,所以它没有藿香应用那么广泛。但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药性,是我们要学的化湿(药)当中唯一的一个平性药,其它的都是温性比较明显的,那么这样子相对而言,佩兰就对于这种湿热中阻,湿热阻滞中焦,那么就是古代文献上说的脾瘅,就是脾经湿热。脾瘅,脾脏的脾,瘅一个病字旁一个单,单双的单,脾瘅。在古代的文献里面,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脾经湿热,那么它的临床表现,有湿阻中焦的基本症状,但是它的舌苔是*腻的,更重要的症状,经常出现口臭,口当中好像觉得甜甜的味道,口中粘滞甜腻。像这样的一种症状,更多的是用佩兰比较适合。治疗脾经的湿热,那么古代说的脾瘅适用,(该)药就作这样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够了。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苍术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