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时佩戴的香囊,并不仅仅是为了香,还有 [复制链接]

1#

“五月五,正端阳。艾草生,菖蒲长。未食端午粽,岂把棉衣藏。五丝系香囊,福寿且安康。”

盛夏之际,来临,气温骤升,邪*肆意。从战国时期开始,农历五月就逐渐演变成为*月、恶月。古人重视端午节,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形成颇有特色的“避五*”、“躲端午”、“佩香囊”等习俗。

香,一直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沐浴兰汤、佩戴香囊、悬插艾草……古人对传统节气习俗的秉持远超今日。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艾草、菖蒲、藿香、川芎、细辛、辛夷花、乳香这些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老少皆宜。

香囊的起源和发展

①周朝起源,汉朝发展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离骚》

古时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并称为“四般闲事”。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香道,古人衣帽要熏香,琴棋书画时要燃香,更把居室比作香兰雅室,把君子比作兰草。为了有香气常伴,香囊这种“高级香水”是必不可少的。

香囊又称香缨、,最早称为容臭(róngxiù),它是中国男耕女织时代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香囊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从周朝开始,就有年轻人在与父母长辈相处时随身佩戴香囊,以此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礼仪的习惯。

先秦时期,楚国屈原的《离骚》里记载:“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文人雅士们,将有香味的香草或香木缝纫起来,佩戴或披于身上。但当时熏香是直接点燃含有芳草剂的草本植物,并没有特别的熏香用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说的“薰以椒桂”也是指这种熏香。大约到了战国晚期,出现了较早的“熏炉”。

战国金错银熏炉

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麝香、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用来预防肺部疾病。马王堆汉墓和罗布泊楼兰遗址都出土过汉代香囊,马王堆出土的香囊中均装有的“辟秽防病”的香药,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装花椒,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囊不仅可以佩戴在身边,也可以被挂在床帐里,用作起居熏香。当时的床是室内多功能家具,其四周张设的帷帐,由色泽鲜艳的丝织品制成,有保暖、防风、避虫等作用,常被人们精心装饰。那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流行垂香囊。

据《邺中记》记载,后赵统治者石虎四季用帐面料各不相同,装饰也各有特色,他的冬季翻熟锦流苏斗帐,“顶安金莲花,花中悬金薄织縮囊受三升,以盛香注。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生活可谓十分奢靡讲究。刘是一生俭朴,曾经到石崇家作客,”如厕,见有绛纹帐,衲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刘是误以为进了石崇的内室,而实际上是石勒为了显示豪富特意将厕所布置成卧房,故有两婢持香囊。

②唐朝盛行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张祜《太真香囊子》

隋唐时期,盛行于皇宫。周密《武林旧事端午》记载:“分赐后妃、诸阁、大近侍翠叶、艳葵榴、丝翠....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唐代最有名气的香囊,当属杨贵妃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年,陕西省出土了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里面有陀螺仪装置,不论怎样摇晃,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杨贵妃就常在身上佩戴这样的球形香囊。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逃跑,马嵬坡六*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以保江山,她的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回想起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如今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后来,唐玄宗就把这个香囊放在怀内、袖中,以慰思念之情。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枚唐朝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这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香囊。香囊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蜂纹团花,冠饰四蜂纹团花,球底饰折枝团花,香气就是通过这些镂孔袅袅散发出来的。它运用了陀螺仪原理,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使用时里面的焚香盂始终会保持在水平状态,不会将香灰或火星溅出。它的工作原理西方近代才开始运用于航空、航海领域,而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应用。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③宋朝集大成,明清达顶峰

沐浴兰汤在此辰,内园仙境物华新。轻丝五彩缠金缕,共祝尧年寿万春。——晏殊《端午词御阁》

经历隋唐的变迁与沉淀,在集大成者的宋朝开始,香囊开始走向极致。

宋朝时,官员上朝时必须佩戴香囊,将“香礼仪”这种形式愈演愈烈。当时官员讲求上朝衣著带有香气,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官员有每晨必先熏衣两炉,取足浓香气味,然后上朝者。陆游亦有“参佛龛之夜供。异朝衣之晨熏。”之说。宋朝皇帝常以香料赐给臣僚,如庆历二年仁宗曾以银匣乳香一小盒赐给任官青州之欧阳修,欧阳修《年谱》特记其事,视为殊荣。宋代的香囊形制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丝质香囊持续流行,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纹饰考究的金银香囊。

现存安徽省博物馆的“双龙金香囊”便是宋代纯金制作的熏香器皿,它是用两片金薄片捶压而成以子母口相接。香囊两面均刻着首尾相对的双龙纹,双龙昂首张口屈身,形象生动充满灵气,边缘镌刻着草叶纹饰和联珠纹样线条流畅香囊上端有一圆孔,可以穿系佩挂,整个香囊造型奇巧玲珑,工艺高超。

双龙金香囊

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此时香囊种类繁多,材质上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金蕾丝、银蕾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等等。形状上也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香囊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的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百结谐音百吉,蕴含着美好的心愿。

明朝,端午节佩戴香囊之风更是盛行。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香车若流水,可见佩戴香囊之风的兴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有香囊治病的记载。

到了清代,达官贵人多习惯于香疗,《红楼梦》中的冷香丸、玫瑰清露就是两个名贵的香疗方。佩戴香囊也成为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曾发过“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荷包”的谕旨,他自己也在端午节这天佩戴“五*荷包”、“龙舟荷包”以驱疫病。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例行赏赐给臣下香囊,以示眷宠。

香囊的作用

嘉辰共喜沐兰汤,*沴何须采艾禳。但得皋夔调鼎鼐,自然灾祲变休祥。——欧阳修《端午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①防治疫*: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载:“避疫气,令人不染”。这种香囊主要由苍术、藿香、艾叶、吴茱萸、雄*、冰片、樟脑等气味温香,走窜,深沉,持久的中草药组成。名医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

②防止蚊虫叮咬:夏季蚊虫较多,古代没有灭蚊药,一般人家又没有蚊帐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佩戴香囊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这类香囊主要由苍术、白芷、川芎、羌活、独活、薰衣草、樟脑等组成,气味辛燥雄厚,香味持续时间长。

③防止*蛇咬伤:南方空气潮湿,山区*蛇较多。这类香囊主要由雄*、雌*、麝香、冰片、苍术、丁香、川芎等组成,香气绵长,穿透力强,很远就能闻到。住在山区里的人为了防止*蛇进入床铺,就佩戴雄*香囊,蛇类闻见雄*的气味,就会远离。

④避秽化浊:夏季梅雨多湿,或山区终年荒芜人烟,杂草丛生,动植物腐烂,产生秽浊之气,进入此类山区,或夏季秽浊较重时,有避秽化浊的作用。这类香囊主要由藿香、佩兰、白芷、砂仁、石菖蒲、苍术、艾叶等组成,气味芳香,香而不燥,持续时间较短,一般需每周到十天更换一次。

⑤吸汗: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类香囊主要由蚌粉、滑石、官粉等组成,这类香囊属于微香,具有吸汗,防止痱子产生的作用。

⑥配饰和传情作用:香囊外表美观,有的甚至制作华丽,佩戴在身上,暗香盈袖,是一种堪比珠宝美玉的配饰。宋朝高观国的《思佳客》中写道:“同心罗把轻藏素,合字香囊半影金。”香囊的另一种寓意是在男女情事上,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它作为一种定情之物,含蓄优美。魏晋时繁钦作有一首《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被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绣上了各种象征美好的图案送给自己的心上人,那一针一线中包裹着丝丝的情和缕缕的爱。所以有恋人之间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尽管佩戴香囊有着各种好处,但香囊里面毕竟含有中药,过敏体质、孕妇、体质虚弱等人群要谨慎使用。

香囊在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中药和香料之间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瑰宝。

从前,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后给孩子们佩戴香囊,以求驱虫、避邪、保平安。如今,虽然在端午节前夕,偶尔会有商家会将其作为礼物赠送,但在大街小巷却再看不到或推着车、或扛着竹架子、或摆地摊叫卖香包的人。

香囊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佩戴香囊慢慢成为一种“小众”的行为。和香囊一起消失的,不仅仅是那些见证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传承,一段段无法挽留的遗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