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修行之道(五)—中华励志
修心七要
绪
言
佛陀所有的全部法教不外小乘与大乘。大乘本身又有显、密二乘之分。这一切法教都旨在协助我们舍弃有「我」之念。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大乘修心之法,此法能除去有「我」之妄想而发展出显现为活泼有力之大悲的菩提心,以及发展出修此大悲所需的一切。「修心」在藏文中是lo-djong。Lo的意思是“思想”,djong的意思是“修行、训练或净化”。此项修行名为修心,乃是因为运用其法可将我们目前为「我」所蔽的那种相对的存在,转化为如实无碍的真心。
由於「我」的观念作崇,我们易积不善,所谓「不善」,意即有缺陷者,也就是苦因。我们现在的感觉是有「我」,我们的一切行为和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以此有「我」的看法为依据。运用修心之法能使我们以「障碍」作为修清净心之方便。因为清净心从来不曾受障碍的影响,当我们修行抵达究竟位时,清净心还是像往常一样。但是,於此之前,在相对的层面上修行和净化有障碍之心则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如何能以「障」来净化「障」呢?我们应细思此「我」,我们就可以如佛法所明示的那样而发现,「我」通常是一切障碍因素的促成者,是一切障碍因素所需生存空间的制造者。然而,—旦我们知道如何运用,此一有「我」之念即能被转为证悟之种。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我们知道自己何时快乐、何时不快乐。推己及人,我们就能知道别人怎样会快乐、怎样会不快乐。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痛苦。以「我」的感觉去体会他人的感觉就能生起悲心,进而发展此悲心,使其成为相对的菩提心,愿他人快乐,并为令他人快乐而忘了自己。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私利尽舍的程度,但我们可以从小处著手,如对贫苦饥饿的人行布施,或对辱骂我们的人行忍辱,因为我们知道对方怒火中烧,无法自制。如是,则相对的菩提心会逐渐生起,并且逐步返本还原,直到成为究竟的菩提心。然後,我们再精链、培养此究竟的菩提心,至其成为完全的证悟为止。这样,藉此修心之法,「我」乃成为解脱之种,而非轮迥和痛苦之种。当知修心并非求之於外,而是运用我们内心已有者,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所须做的只是去发现它和让它展现而已。
有几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是怎样修的。有一种植物,对人和大多数的动物来说都是剧*,但孔雀吃了却无害,非但无害,反而益增其美,因为孔雀有转化此*所必需的方法。通常,贪、嗔、嫉妒都是心中的剧*,但若运用修心之法,这些剧*之性就可构成证悟之道,此即为何在大乘中修心之法如是重要。
仅知修心之法还不够,必须还要有愿修之心或称之为动机,而此愿修之心或动机则因遭遇障碍及其後果而有。这种情形可用莲花来比喻。莲花不生於只有清净和新鲜之水的泉源或池塘。莲花这种最清净、最美丽的东西乃是生於陈腐肮脏的泥塘。在为痛苦及无明所缚,为无明所恼的众生心内,就埋藏著觉心之种,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