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持续肆虐,相关信息不断涌现,准确程度不一。为让社会对疫症有更充分的科学认识,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三名专家分别从免疫学、病*学和中医学角度,剖析新型冠状病*的防疫方法。
疫症当前,如何提高抗病免疫力?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免疫学专家陈新教授表示:
免疫力对抵抗传染病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新型冠状病*持续蔓延,大众更应努力在日常生活提高免疫力。
坚持规律、适量的运动。每天运动30至45分钟,可以增加一些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也会令大脑释放一些令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间接提高免疫力。感染新型冠状病*的人士,如果血氧含量低、心肺功能不够强大,预后能力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平日透过运动,增加血液含氧量和心肺功能。
均衡饮食。蛋白质是构建抗体的材料,应该三餐都摄入。主食方面,他建议,选取全谷和杂粮,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免疫力。新鲜蔬果也有大量促进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每餐都不可缺少。维生素D3等一些营养品对提升免疫功能也有一定作用。
睡眠充足。缺乏睡眠会令我们对病*的抵抗力显著下降,因此建议每天睡7到8小时,尽量早睡早起、定时作息。
新型冠状病*如何传播?可以怎样预防?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病*学专家王颖教授解释,
出门应带口罩新型冠状病*有两个已知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和接触传播(用接触过病*的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不排除还有其他传播途径。虽然口罩不能拦截病*的微小颗粒,但能吸附运送病*的小水珠,达到过滤效果,因此大家出门应带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已经足够,毋须使用N95口罩。
人们应从自身做起:勤洗手、不接触野生动物、正确佩戴口罩、减少聚会和人群聚集,从而减少病*暴露机会,如有疑似症状,必须尽快求医和隔离。
-03年在广州亲历“非典”救治过程的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医内科学专家赵永华教授认为,
根据口味和体质进行针对性调养粤港澳乃“岭南多湿之地”,从中医理论来看,潮湿的气候对平日消化功能较弱(尤其是稍食油腻、寒凉食品就恶心、腹泻的人)影响较大,即“外湿引动内湿”。新型冠状病*病变的早期表现包括低热、干咳,伴有消化道症状,近期亦发现部分患者的粪便有病*核酸,可见该病与肺和胃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气候“多湿”的岭南地区,大家可食萝卜、芹菜等纤维素较高的蔬菜,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同时煲一些健脾祛湿的汤水,根据口味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调养。乏力、精神不振,可加北芪、炒白朮;舌苔白腻边有齿痕、时有恶心,可加陈皮、砂仁、生姜片;大便时有不成型,可加*参、淮山药。
另外,他建议人们可自制香囊,在干净纱布或绸布袋内装入适量广藿香、佩兰、肉桂、艾叶、石菖蒲和白芷等中药,佩戴身上或在家中放置,既可醒神防疫,又能舒缓心情,营造健康家居。